中新網5月8日電 綜合臺媒報道,臺當臺行政主管部門前負責人賴清德任內推動換發數字身份證,局推因資安爭議難以續推,政策止臺相關廠商向當局求償5.26億元(新臺幣,因爭議中下同),媒億民埋加上已采購機器和場地費及維持運轉的新臺空調費用5.24億元,若協調破局,幣花總計逾10億元費用將由全民埋單。費全
據報道,臺當2018年12月27日,局推時任臺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的政策止臺賴清德宣布2020年啟動換發數字身份證,臺內務主管部門原預計10年編列48.9億元推動,因爭議中因外界對數字身份證的媒億民埋資安疑慮未除,臺行政主管部門前負責人蘇貞昌在前年1月宣布政策暫緩執行。新臺
已負擔和未來賠償金額恐逾10億新臺幣
臺媒報道稱,幣花雖然民進黨當局換發數字身份證的政策暫緩推動,但當初以標案發包向廠商購買相關印制設備加上場地費及空調費已花費3.9億元,在政策未恢復執行前,另須維持人事運作與機器維護所需經費,前年及去年臺內務部門分別編列0.67億元預算,總計花費5.24億元。
島內數字身份證換發計劃目前中止,納稅人拿不到新身份證,還得從口袋掏錢善后。臺“中央銀行”轄下的“中央印制廠”正在與廠商協調違約賠償,全案已移送臺行政部門“公共工程委員會”,前4次協調均破局,第5次協調會預計本周召開。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向“中央印制廠”追查此案,官員證實已花費公款5.24億元,因政策喊停,廠商一開始求償10億元,后降至5.26億元,但臺“央行”根據2021年度合約精算需負擔的機器設備、備料及員工費用后,認為賠償1.9億元才是合理費用。雙方對于賠償金額的認知落差懸殊。
賴士葆表示,雖然臺“央行”努力協調希望降低賠償金額,但若廠商不退讓,民進黨當局已負擔和未來賠償金額恐逾10億元。
島內批評:民眾要向傲慢的當局“算總賬”
賴士葆表示,這件事不能就這樣算了,必須有人負責,蘇貞昌和臺內務部門前負責人徐國勇已走人,現任臺行政部門負責人陳建仁、臺內務部門負責人林右昌如何收拾爛攤子?必須向民眾說清楚。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說,臺當局內務部門沒做好成本效益等評估就輕率推動身份證數字化,先是花10億元購置相關機器設備,每年還要編列超過6000萬元預算維護,尤其臺法務主管部門預算還未通過,臺內務部門就徑行招標,留下這么大爛攤子,國民黨要追究相關責任。
民眾黨“立委”張其祿說,數字身份證就是個爛攤子,這是政策的失敗,民進黨當局要負起最大責任。他說,若求償金額太高,甚至應該到“監察院”檢舉有無行政失職問題。
臺灣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曲兆祥指出,身份證數字化是全球趨勢,但當初內務部太過自信、自以為是,把政策制定過程可能涉及的問題單純化,這是決策部門必須負起政策失敗責任的原因。他表示,臺內務部門作決策時,只站在政策規劃單位的自我立場,認為這是趕得上時代的好事,風險評估不夠精準;既然發生狀況就“愿賭服輸”,不要再拖,到最后還是得賠,搞不好越賠越多。
臺灣《聯合報》發文稱,島內資安風險無所不在,攸關民眾個人資料的數字身份證若無法確保安全,等于將全民隱私暴露在風險中,民進黨當局官員閉門造車,一路趕著讓數字身份證政策上路,夸稱安全防護是“軍事等級”。但諷刺的是,民進黨當局相關個人資料重大外泄事件接連爆發,民進黨當局連民眾的個人資料都無法保護,新式數字身份證的個人資料防護當然無法取得社會信任。
文章指出,臺灣數字身份證政策如兒戲,民進黨當局專斷獨行,把民眾的納稅錢當流水花,現在頭洗一半中途“落跑”,不只是廠商要向民進黨當局求償,民眾也要向這個傲慢又無能的臺當局好好“算總賬”。 <